时间: 2023-08-17 19:42:10 | 作者: 半岛app官网
二十四台高度自动化的设备紧张、有序地运行,成卷的铜箔成品等待检测,薄如蝉翼的铜箔,在灯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泽。这是广东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车间一幕。
从梅州市出发,嘉元科技的高性能铜箔走进比亚迪(BYD)、新能源(ATL)等知名的锂电池生产厂商,占领锂离子电池用高档电子铜箔35%以上市场份额。
十多年间,嘉元科技走出山沟登陆“新三板”,从完全依赖外国进口设备到自主研发、改良生产设备,从探索标准到制定国家、行业标准,嘉元科技不仅打破了日本、韩国对高性能电解铜箔的垄断,更强力推动着行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纵深发展。
去年10月,嘉元科技一跃而上,成为国内铜箔行业首家登陆“新三板”的企业。从零开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性能电解铜箔生产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是如何炼成?
作为制造汽车、航天、军工等产品必需的材料,铜箔材料曾长期被美国、日本等强国垄断。20年前,在市场需求旺季,为了一片铜箔,部分企业只好推迟生产。当时,国内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屈指可数,多数企业只能是代加工。
嘉元科技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进入市场。2001年,广东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办,其产品并不突出,是市场上最常见的18-35微米的印制电路用基础导电材料。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要谋发展,核心技术是关键。在经历4年的技术沉淀后,2005年,嘉元毅然减产附加值低、竞争非常激烈的低端产品,着重开发高性能电解铜箔。如今的快速的提升,正得益于这“先行一步”的深谋远虑。
“那一年的研发过程并不简单,研发就是一个不断的试错过程。”从2001年到嘉元工作,现任该公司CEO助理、工程师王俊锋是那段岁月的见证者。
要知道,研发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烧钱”。在经营尚可的情况下,是继续投产,还是另辟捷径,进入蓝海?回忆起当年“进退两难”的局面,王俊锋感慨万千。
“当时,大家都很紧张、很纠结。”王俊锋和记者说,在董事会的全力支持下,公司团队瞄准当时国际铜箔行业最前沿的锂电池电极材料来立项研发,“那一年,公司的业绩受到很大的影响”。
在产品研发上,铜箔产品从构思到落地一般经历论证、实验、试产等诸多步骤,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国内并没多少经验参考,因此困难重重。
为攻克难题,诸多技术人员废寝忘食奋战一线,研究改造方案、调试各种配方、尝试添加剂的优化组合。王俊锋等技术人员更是吃、住全在公司解决,连续数天或几个月不回家是常事。在成千上万次的尝试和无数不为人知的艰辛,最终研发出高性能电解铜箔。
嘉元科技通过深入与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和在生产实践中的不断总结创新,成功开发出厚度9微米的锂离子电池用双面光超薄电解铜箔,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成功打破了日本、韩国的技术封锁。
“9微米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头发丝的1/9。”王俊锋和记者说,双面光,顾名思义就是两个面都要平整光亮、厚度均匀一致,这在研发时可是一大难题,“研发人员花了很多心思,才把产品厚度精度达到正负0.2微米。”
这是嘉元科技不停地改进革新的一个缩影。嘉元的产品也从最初的“大路货”,发展到拥有单面处理铜箔(单面毛)、双面处理铜箔(双面粗)、光面处理铜箔(双面毛)、双面光铜箔(双光)等四大类26种规格的产品,基本满足市场品种需求。
目前,该公司7微米至9微米的双面光电解铜箔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产品约占国内锂离子电池用高档电子铜箔35%以上市场占有率,供应比亚迪(BYD)、新能源(ATL)、天津力神、中信国安等多家知名锂离子电池生产厂家。
嘉元科技每年的知识产权申请量以10%递增,转化科技成果3项以上。嘉元科技综合部部长温秋霞和记者说,公司时刻关注高端铜箔市场最新变化,及时了解新产品发展趋势,已形成“研发一代、生产一代”的研发生产体系。
在市场洗牌中,先行创新的优势逐步显现。2008年,铜箔行业出现冰火两重天的局面:一边是以生产低端产品为主的企业订单不足,开机率低;一边是以生产高端产品的企业产品供不应求,满负荷生产。不少客户采购代表驻扎在嘉元科技,不但开出优厚的商务合作条件,加大合作,而且保证及时抢到所需产品,以维持自家企业的正常生产。今年的春节期间,由于产品供不应求,嘉元科技的工人都开足马力,在生产一线赶订单。
在生产车间,工序基本实现机械化、标准化操作。从原料进厂到产品出厂,形成一系列产品检验跟踪系统,配有先进的质量检验设备、经验比较丰富的检测人员。
“在生产的全部过程中,我们坚决不放过任何一个不合格产品,未经检验合格的产品坚决不流入下一道工序,来保证产品质量。”穿着一身工作服,王俊锋保留着每天必入车间的习惯。他说:“15年了,一天不下车间就不自在。”
十五年磨一剑。2007年,嘉元科技经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此后更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广东省专利优秀奖、广东省技术创新成果奖等多个奖项。
如今,嘉元科技是专门从事研发、制造、销售锂离子电池用高档电子铜箔的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单位、省创新型企业、省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骨干企业。
今年1月,广东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导制定的《印制电路用金属箔通用规范》国家标准,获工业与信息化部批准实施。事实上,早在2014年,嘉元科技就参与制定《锂离子电池用电解铜箔》行业标准。
铜箔产业历来为外国垄断,当发达国家以安全标准为理由,以专利技术为盾牌,凭借其技术优势,不断设置和利用技术壁垒对别国外贸出口进行限制,削弱发展中国家的成本优势,制定铜箔行业标准,无疑为国内锂电池用电解铜箔科研、生产、检验提供相关依据,将有力促进锂电池及铜箔产业的有序、健康发展。
得标准者得天下。标准不仅事关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更是规范市场经济客体的“法律”。参与制订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代表着一个企业的技术高度,是产品核心竞争力的最好体现,从某一种意义上说也是企业的一张“金字招牌”。
对于标准的要求,嘉元科技一直以身作则,严格执行GB/T1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和GB/T2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标准,通过改良外国技术,确保自控生产与终端检测完美细节的高度统一,持续有效地改进品质。
得益于此,嘉元科技生产的“高延伸率双面光超薄电解铜箔”“新型柔性平面显示用高强度低轮廓铜箔”经国家科学技术部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锂离子电池用高性能超薄电解铜箔”项目,取得2010年国家火炬计划项目。
“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王俊锋和记者说,我们每年收入的6%用于科研投入,企业通过建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省工程研发技术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等平台开展技术创新,取得70多项技术专利,先后承担多项国家、省级重点科技项目。
“传统的铜箔生产分为溶液造液、原箔生产、表面处理、产品分切等四大工序,在此基础上,我们格外的重视环保投入,重点建设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污水处理设备,做到了企业与环境和谐发展。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废污水处理技术取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并获得了2016年广东省专利优秀奖。”王俊锋说,去年公司实现产值约4.2亿元,公司后续将继续加大技改力度、扩大生产规模。
曾有日本、韩国厂商前来寻求合作,提出为其贴牌生产的要求,被嘉元科技婉言拒绝。
一卷卷的铜箔材料被送上分切机,片刻后,分切机的另一头便“吐”出了适合客户真正的需求的合格产品,这是铜箔出厂的最后一道工序。
“剪切速度要控制稳定、张力要合适,才可能正真的保证剪切后的材料拉平、表面不可能会出现擦伤、厚度均匀。”生产部副部长杨可尊对此深有体会。他说,哪怕存在几根头发丝的差异,产品便会“失之千里”。
当时,嘉元科技逐渐进入转型时期,新型产品比较薄,分切设备传统的参数往往不适应,考究着员工的技术和经验。当时,杨可尊由于经验较少,产品容易分切不当。为此,杨可尊每天加班学习、研究设备。
经历一段时间的观察,杨可尊等一线员工逐渐总结出了新的参数,将之化为生产标准,改良设备,从而大大地降低不良品率。一般的铜箔分切机,切割潜力是90%,但嘉元的却达到98%。如今,嘉元科技还能将参数反馈给厂商改良设备。
这是嘉元科技激发一线员工创新潜能的写照。“改进工作程序、降低不良品率也是一种创新。”综合部部长温秋霞表示,公司鼓励员工们自主创新。除研发新产品、申请技术专利、提出技术革新外,对能产生经济效益或优化操作的小发明、小改造、可行性建议等,均可进行相应奖励。
企业要发展,人才是根本。梅州地处山区,吸引、留住人才的难度更大。为此,嘉元科技在人才选、引、育、留的机制上花了大心思。
在人才引进上,该公司在全国各地聘请专业人才,与国内多家知名高校开展合作、培养高品质人才。同时招聘本地技师,通过理论培训、实践操作并举的模式,培养符合企业未来的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目前,该公司的科研人员达到总人数的33%。
从国家的考评系统来看,技术类人才的职称主要有技师、高级技师两级。在这里,晋升系统被划分为更详细的技术岗位。这样的激励机制,培育了许多“工匠”,激发了他们的“匠心”。王俊锋、生产部副部长杨可尊都是从基层晋升而来。
杨可尊2004年进入嘉元科学技术工作,这是他第一份工作。最初,他担任的是生产车间最基层的操作员职位。在工作过程中,他经过不断学习、参加培训,全方面提升专业技能,逐渐得到晋升重用。这样从基层提拔晋升的人才不在少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叶敬敏认为,企业依靠低成本竞争的阶段已逝去,对品质的要求慢慢的升高。创新创业与工匠精神是互相联系的。若企业、员工没有工匠精神,又怎么可能会出现好的创新成果?
从原来的单一产品,到实现研发、生产、销售三位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嘉元科技迈着创新的脚步坚定向前,打造着“嘉元梦”,引领着锂离子电池用电解铜箔产业向纵深发展。
一步一个脚印。广东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创办,2005年转型,2015年登陆“新三板”,堪称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样本”。嘉元科技始终瞄准高端市场、勇于开拓创新。去年,在经济持续下滑的形势下,实现约4.2亿元的年产值,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在王俊锋看来,这一切都是创新的功劳。
南方日报:2005年时,电解铜箔行业竞争大,核心技术又被国外垄断,嘉元科技为何能有如此勇气,毅然减产、转型?
王俊锋:当时大家压力都很大,不创新很危险,创新有风险。主要得益于董事会的改革魄力和全力支持。如董事长廖平元说,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力和原动力。
企业的利润都应该来自于创新,而不是海量。当时,市场的大环境下隐藏着很多危机,拥有核心生产技术才存在竞争力。事实上,我们走对了。其实,嘉元科技一直都在探索转型的路径,2005年那次只是一个明显的转折点。
王俊锋:我认为工匠精神是不断地提升自我。干技术要耐得住寂寞,没有耐心、恒心、决心是很难在一个领域立足的。2005年的技术转型,大家为攻克难题,废寝忘食奋战一线,研究改造方案、调试各种配方、尝试添加剂的优化组合。技术人员更是吃、住全在公司解决,连续数天或几个月不回家是常事。当研发出新产品,一种成就感、兴奋感油然而生,我认为,这就是技术人员的价值。嘉元科技一直在践行着这种“工匠精神”。
10多年前,我在北京学习,当时很多设备也是从韩国、日本进口,涉及铜箔生产的图书资料很少、铜箔行业没有标准,在研发上,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大家都是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去不断地调试、改良,才最终走出今天的路。